聯系我們
- 聯系人:首創特裝設計
- 手機:15975558396
- 電話:(86-020)29840768
- 郵箱:sczhanlan@163.com
- 地址:廣州天河區珠吉街東橫三路8號廣橋商務園B棟4樓
展示設計的風格和流派
展示設計的風格和流派屬展示環境中的藝術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疇。展示設計的風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乃至家具的風格和流派緊密結合;有時也與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和流派緊密結合。例如,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后現代主義”一詞及其含義,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學著作中,而風格派則是具有鮮明特色荷蘭造型藝術的一個流派。可見,展示設計除了具有與物質材料、工程技術緊密聯系的特征之外,還與文學、音樂以及繪畫、雕塑等門類藝術之間相互溝通。
展示藝術風格指的是體現某種觀念或理想的“格調”。格調的形成有賴于某種觀念或理想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施加于展示設計創作的每個細枝末節之中,并在總體上給人以易于把握的直覺感受而與別的格調相區別。展示藝術優秀風格的基礎是實現由內而外的全面的和諧一致。作為實用藝術的展示設計,其風格就是時代的藝術觀念與信息載體的統一。因此,風格與物化了的內容——展品以及材料、工藝技術是不能分割的。展示設計是綜合的藝術,與之有關的諸藝術門類的風格也必將在展示藝術里得到綜合的反映。時代精神是展示風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不與特定時代相聯系的風格是不存在的。
(1)風格的成因和影響
展示設計風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時代思潮和地區特點通過創作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某個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的特點,形成風格的外在和內在因素。
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
(2)展示設計風格
展示藝術設計所涉及的風格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民族傳統風格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設計師吸取本土養料,創造出本民族獨特的風格。傳統風格的展示設計,是在布置、線形、色調以及展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民族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等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等。又如仿西方傳統風格中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仿歐洲英國維多利亞或法國路易式的室內裝潢和家具款式等。此外,還有日本傳統風格、印度傳統風格、伊斯蘭傳統風格、北非城堡風格等。民族傳統風格常給人們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營造了展示空間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氛圍。
2)現代主義風格 在展示設計領域,現代主義風格強調材料、技術的革新對形式的影響,崇尚整體性、程序性和標準化和工藝感,奉行“簡潔就是美”的藝術觀。現代主義風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鮑豪斯學派,該學派處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強調突破舊傳統,創造新建筑,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意發揮結構構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余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性能,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了非傳統的以功能布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手法。鮑豪斯學派重視實際的工藝制作操作,強調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系。
3)后現代主義風格 后現代主義風格就是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使設計有機地融入環境,是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反人文主義特質的校正。反映在展示總體布局的設計上,是一反通常那種精確的分析、明晰的細節和嚴謹的程序,著力于觀眾的隨意選擇和“自我感應”。
后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后現代風格。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所謂現代主義衰落的情況下,也逐漸形成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受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大眾藝術的影響,后現代主義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后現代主義風格強調建筑及室內裝潢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經常會設置夸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拱形,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征、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融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于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與室內環境。對后現代主義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
4)自然風格自然風格 倡導“回歸自然”,美學上推崇自然、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高科技、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使人們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設計中多用木料、織物、石材等天然材料,從而顯示材料的紋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類同,也有人將田園風格歸入自然風格一類。田園風格在室內環境中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也常運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質質樸的紋理。巧于設置室內綠化,創造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
5)混合型風格近年來,展示設計在總體上呈現多元化,布置中有既趨于現代實用,又吸取傳統的特征,在裝潢與陳設中融古今中西于一體,兼容并蓄,例如傳統的屏風、擺設和茶幾,配以現代風格的墻面及門窗裝修、新型的沙發;歐式古典的琉璃燈具和壁面裝飾,配以東方傳統的家具和埃及的陳設、小品等。混合型風格雖然在設計中不拘一格,運用多種體例,但設計中仍然是匠心獨具,深入推敲形體、色彩、材質等方面的總體構圖和視覺效果。
(3)設計派系的分類
長久以來,藝術與設計形成了各種設計流派,名稱不一,但是其表現手法上卻經常會互相借鑒,互相滲透,往往很難加以區分。一般情況下,拋開設計流派的地域和藝術上的區別,可將眾多的流派歸納為三大派系:功能派、科技派和藝術派。
1)功能派 也被稱作專業功能派,所有參與展示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都以功能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例如,工業貿易展就是要突出展示產品的價值與魅力,傳播市場信息,營造一個最有利于促成交易的場所,除此之外的任何累贅修飾都被拋棄。比較有代表的派別是生產主義,他們主張藝術與實用的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在這類展示藝術中,物性、物感與機能的展示被提到首要的地位,如展品的造型、色彩、聲像、立體感、容量感、體態感、機能性等都會得到最為充分的展示。
2)科技派 科技派注重追求現代工業美感與當今科技成果的運用。一切新型材料、新興技術、新的信息傳播手段及新的建筑與構成理念都會被引入利用,處處充滿著材質美、機理美、構成美,以及機械的、工業的美感。各類大屏幕、動人的彩色與音樂裝置互相搭配,協調配合,給人以強烈的時代感。在這一藝術流派中,手工制作、人工雕刻的痕跡,天然的道具與自然的因素都被淡化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科學的和技術的力量。
3)藝術派 藝術派追求的是意象美和形式美,努力通過展品的展示給人以藝術審美的情趣。不是直觀的再現,而是藝術的表現。利用展示的一切手段(如燈光、道具、色彩、空間等),努力形成個性化的風格。藝術派是一個大的派系,可謂手法眾多、風格多樣。主要的表現手法有擬人化表現、情態性表現、情節性表現、戲劇性表現、特寫性表現、模擬性表現、蒙太奇手法表現和荒誕手法表現等。風格流派包括有唯美型、裝飾型、象征型、隨意型、夸張型等。
三大展示藝術派系從三個側面反映了展示的三大要素:功能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作為實用性很強的展覽陳列設計,三大流派的各種要素往往互相滲透,互相依賴。
(4)主要的設計流派
三大展示藝術派系包含了多種流派。流派是指展示設計的藝術派別。從所表現的藝術特點分析,目前比較流行的流派主要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風格派、超現實派、解構主義派以及裝飾藝術派等。
1)高技派 也稱重技派。他們注重突出當代工業技術成就,并在建筑形體和環境設計中加以炫耀,崇尚“機械美”,在室內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件以及風管、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高技派典型的代表作品有法國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香港中國銀行等。
2)光亮派 也稱銀色派。設計中,夸耀新型材料及現代加工工藝的精密細致及光亮效果,往往大量采用鏡面及平曲面玻璃、不銹鋼、磨光的花崗石和大理石等作為裝飾面材,在室內環境的照明方面,常使用折射、直射等各類新型光源和燈具,在金屬和鏡面材料的烘托下,形成光彩照人、絢麗奪目的空間環境。
3)白色派 表現為樸實無華。室內各界面以致展具等常以白色為基調,簡潔明確。以白色為基調,并不僅僅停留在簡化裝飾、選用白色等表面處理上,而是具有更為深層的構思內涵。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是綜合考慮了活動著的人以及透過門窗可見的變化著的室外景物。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室內環境只是一種活動場所的“背景”,從而在裝飾造型和用色上不作過多渲染。
4)新洛可可派 洛可可原為18世紀盛行于歐洲宮廷的一種建筑裝飾風格,以精細輕巧和繁復的雕飾為特征。新洛可可派仰承了洛可可繁復的裝飾特點,但裝飾造型的“載體”和加工技術卻運用現代新型裝飾材料和現代工藝手段,從而具有華麗而略顯浪漫、傳統中仍不失有時代氣息的裝飾氛圍。
5)風格派 風格派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荷蘭,以畫家P.蒙德里安等為代表的藝術流派,強調“純造型的表現”“要從傳統及個性崇拜的約束下解放藝術”。風格派認為“把生活環境抽象化,這對人們的生活就是一種真實”。他們對裝飾和展具經常采用幾何形體以及紅、黃、青三原色,間或以黑、灰、白等色彩相配置。風格派所設計的空間,在色彩及造型方面都具有極為鮮明的特征與個性。經常以幾何方塊為基礎,對建筑室內外空間采用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穿插統一構成為一體的手法,并以屋頂、墻面的凹凸和強烈的色彩對塊體進行強調。
6)超現實派 追求所謂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布置中常采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曲面或具有流動弧形線型的界面、濃重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與設備,有時還以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環境氣氛。超現實派的環境塑造較為適應具有視覺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展示或娛樂的空間。
7)解構主義派 20世紀60年代,以法國哲學家J.德里達為代表所提出的哲學觀念,是對本世紀前期歐美盛行的結構主義和理論思想傳統的質疑和批判,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解構主義派對傳統古典、構圖規律等均采取否定的態度,強調不受歷史文化和傳統理性的約束,是一種貌似結構構成解體,突破傳統形式構圖。它是用材粗放的流派。
8)裝飾藝術派 也稱藝術裝飾派。裝飾藝術派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法國巴黎召開的一次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國際博覽會,后傳至美國等地。例如,美國早期興建的一些摩天樓即采用這一流派的手法。裝飾藝術派善于運用多層次的幾何線型及圖案,重點裝飾于建筑內外門窗腳線、檐口及建筑腰線、頂角線等部位;上海早年建造的老錦江賓館及和平飯店等建筑的內外裝飾,均為裝飾藝術派的手法。近年來一些賓館和大型商場的室內,出于既具時代氣息又有建筑文化的內涵考慮,常在現代風格的基礎上在建筑細部飾以裝飾藝術派的圖案和紋樣。